本文来源:时代财经作者:张旭
飞行和低空经济会否成为下一个热点?
2月1日,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正式施行。
2月2日,亿航智能宣布旗下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中国官方指导价为每套239万元,小鹏汇天也在1月份的CES展上宣布,将在2025年四季度量产“陆地航母“飞行。从量产到公布售价,飞行梦似乎越来越近。
EH216-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深圳梧桐山进行载人飞行演示。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2024年亿航智能将以载人交通为主导方向,全面推进商业化,他强调,“2024年一定是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的商业化元年”。
小鹏量产在即,亿航公布售价
亿航智能EH216-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在中国官方指导价为239万元人民币/架,相关价格将于2024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执行。该航空器已在去年12月获颁标准适航证并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演示。
从参数来看,EH216-S机身长5.73米,高1.93米,两个小时内就能充满电,最快飞行速度可达130公里小时,续航时间为25分钟,设计航程30公里。
值得注意的是,EH216-S无需驾驶员,飞行器根据提前设置好的航线飞行,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安全事故。无人驾驶航空器意味着乘客无需“持证上岗”,大幅降低了“飞行梦”的门槛。
1月26日,深圳市罗湖区政府“低空经济十条”政策发布会上,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就乘坐EH216-S完成了载人飞行演示体验。亿航智能副总裁贺天星表示,EH216-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采用了多备份先进设计,充分保证飞行的安全。乘客可以完全解放双手,饱览空中美景,体验到更加舒适便捷的空中出行。
作为飞行行业另一参与者,在1月份的CES展上,小鹏汇天带来了最新的产品和进展。
小鹏汇天的陆空一体式飞行拥有陆行和飞行两种模式。陆行模式时,机臂、旋翼等飞行系统折叠收纳入体,外观和传统跑无异。开启飞行模式时,通过折叠变形系统打开机臂,环境许可时能够像直升机垂直起降,迅速穿越拥堵路段以及河流、沟壑等障碍,实现短距低空出行的需求。
小鹏汇天陆空一体式飞行。不过,一体式飞行的实际应用需要匹配未来城市的软硬件建设,因此小鹏汇天暂时不会将其量产。小鹏汇天首先要量产的是被称为“陆地航母”的飞行。
“陆地航母”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构成,飞行体部分是纯电动有人驾驶飞行器,能够实现垂直起降和低空飞行。陆行体可将飞行体完全收纳至内,进行地面移动,并搭载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,能够为飞行体进行多次充电。
在CES展上,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、副总裁王谭表示:“分体式飞行将于2024年四季度开启预订,并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。如果顺利实现,意味着“陆地航母”将成为全球首款面向个人用户量产交付的分体式飞行。”
不过,在交付前,飞行还需要民航局的审定和许可。
民航源网专、李及李数据分析公司创始人李瀚明向时代财经表示:“飞行本质上仍然是航空器,需要按照民航法律法规进行适航审定。目前亿航已经通过了审定,小鹏仍然需要一定时间。”
民航专林智杰向时代财经表示,航空器的研发和生产需要获得民航局相关的适航审定,需要验证它的安全性。他同时强调:“这个流程需要多久,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。”
亿航智能EH216-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系统取得型号合格证。谁能坐上飞行?
值得注意的是,小鹏汇天希望向个人用户交付,但有格开飞行的人并不多。
民航局发布的《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年度报告2021年版》显示,2021年,获得直升机私用驾驶员执照(PPL)的人数只有534人。考虑到动辄百万的售价,现阶段面向个人用户的飞行显然是一个小众市场。
此外,有民航人士提出质疑。“的需求是结实,防撞,特点是重量大;飞行器的要求是轻便,这两个存在巨大差异,恐怕很难兼顾。”
为了推动商业化落地,小鹏汇天正在积极和B端展开合作。小鹏汇天方面向时代财经表示:“已经和南湖交科院签署了100台陆地航母飞行的预订协议,他们计划将这些飞行用于公路、水路等交通领域综合管理以及飞行营地的体验、场站接驳运输等。”
此外,南湖交科院、宁夏交通厅交通综合执法局与小鹏汇天共同签署了《飞行先导应用试点合作协议》,支持飞行示范应用于交通、文化、旅游等领域的应用。
小鹏汇天”陆地航母“飞行。而要商业化落地,还要解决应用场景的问题。小鹏汇天方面向时代财经展示了从近到远不同的应用图景:
早期阶段,产品的飞行速度、飞行距离有限,可飞行的空域也不会很多。这个阶段,主要在限定场景飞行,比如:城市内固定路线飞行,飞越河流等地貌阻隔,郊区的飞行体验、观光旅游等;
第二阶段,随着航程和航速的增加,空域的进一步开放,在城市中会形成一些固定的飞行网格,可以实现城市内的短途出行,也可以实现城市内如CBD与郊区、高铁站、机场间的通勤。这个阶段,一些城市群间的城际交通成为高频应用场景。
小鹏汇天对飞行的未来十分看好:“长期来看,随着产品的成熟和空中交通管理等的成熟,会实现城市内门到门、端到端的通勤,建立完整的立体交通网络,低空出行变成一种刚需,彻底改变人类出行方式。”
多个品牌竞逐“低空经济“
随着小鹏汇天“陆地航母”提出量产时间表,以及亿航智能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指导价,飞行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产品关注度再度高涨。
政策方面,2023年10月,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《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(2023-2035年)》,提出到2025年,电动通航飞机投入商业应用,eVTOL实现试点运行;到2035年,建成具有完整性、先进性、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,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。2023年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政策讨论中强调重视发展低空经济。
除了小鹏汇天和亿航智能,2023年广科技日上,广GOVE飞行首飞成功;吉利旗下沃飞长空不仅自主研发了旗下首款飞行AE200,还与德国UAM公司Volocopter成立了合公司沃珑空泰。
而从全球范围来看,飞行赛道强手如林。2023年8月,马斯克参投的AlefAeronautics表示,公司收到2500份预定订单,旗下ModelA已获FAA颁发的特殊适航认证,预计将于2025年在美国空中飞行。
今年CES上,现代空中出行子公司Supernal亮相了全新eVTOL客机。此外,达美航空投的JobyAviation、丰田投的Archer等都在发力飞行商业化落地。
尽管都在推动飞行商业化落地,但现实是飞行的价格高昂且应用场景较为单一,主要为城市观光。此外,有业界观点认为,受限于电池技术,飞行飞行时长普遍低于一小时,商业化落地有待发掘更多应用场景以及技术的进步。
国盛证券研报认为,从整个行业应用场景的发展看,无人驾驶eVTOL产品应用目前已经来到从0到1的拐点。同时,我国完备的产业链为eVTOL的研发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环境。
摩根士丹利预测,到2030年,全球将有12000架飞行用作空中出租、机场班和城际航班服务,全球飞行市场规模达550亿美元;2050年市场规模达9万亿美元,其中中国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.1万亿美元。
飞行何时能够走进千万户,成为上下班通勤的交通工具?李瀚明认为,目前飞行规则、保障能力等配套规定和设施都亟待完善。林智杰则表示:“首先成本方面需要降到20万元左右,让大众负担得起;其次需要庞大的空中走廊,以及对应的空中指挥交通系统,这都是系统级的工程,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”
推荐阅读: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本田型格1.5T 刷ECU程序 动力提升 性能秒变2.0T级别
- 10.29万起!捷途X70 PRO上市,前脸更前卫动感
- 腾势第3款车又要火?30万买中大型SUV,唐车主后悔了
- 国人最爱的新势力SUV,你猜对了几个?
- 蓝山混成中大型SUV新宠,魏牌业绩翻红,还嫌名字不好听?
- 新款丰田海狮露营车!配2.7升动力带四驱,6座4卧能代步
- 13.8万起,5.7s破百,广汽传祺影豹R优劣解读
- 奇瑞也想要当冠军 瑞虎8新能源冠军版上市 选哪款最划算?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。如有不实内容,请联系客服沟通处理。